每个文化中都藏着一头龙,它可能飞天、入海、潜渊、控雨、行云,也可能是吞噬大地的蛇形巨兽、代表神权的图腾、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言说的中介。
在中国,龙不仅是神话的产物,更是一种象征与共识:皇权的符号、雨水的祈愿、文化的纹理。它从未真正“存在”过,却又在某种意义上,从未“消失”过。
在《龙之变》这本小说中,龙——这个被想象了千百年的存在,第一次被放在生物学的显微镜下,被现代科幻的方法论重新解构。两位作者,雨果奖得主海漄与银河奖得主分形橙子,在一部长篇小说里,用科学幻想的语言,重写神话的语法。
寻龙者的双线叙事
故事从一个年轻人的“地图”开始。
郦逍,一位大学生,在父亲去世后偶然发现了祖父遗留的一张神秘地图。地图上标注的坐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,它指向的是青藏高原深处某个不被承认的空洞区域。在父亲的笔记指引下,他踏上了旅程,也走进了千年前《水经注》隐藏章节的真相。
展开剩余78%随书附赠《水经注》节选小册子
与此同时,另一条线索在海上展开:老周,一位漂泊半生的捕捞船船长,在一次远洋作业中打捞到一块不可名状的生物组织残骸。从那一刻起,他所熟悉的“海洋”世界开始坍塌。
两条线索在地理与心理上不断靠近,最终在小说中后段汇流成一条有关“龙的遗传密码”与“文明危机”的叙事洪流。与其说是“主线+支线”的叙述结构,不如说是两个“寻父与寻龙者”的双重回声: 一个是对未知生物的追问,一个是对父辈命运的补全。
科学幻想如何不割裂神话?
当代科幻小说一个常见的悖论在于:它一方面想象力爆棚,另一方面却常常落入“工具崇拜”或“技术细节堆砌”的陷阱。
而《龙之变》在处理“龙”这个极端文化的对象时,选择的路径颇为克制:它不让龙成为全知全能的象征,也不让龙成为纯幻想的象征物,而是退后一步,把“龙”作为生物链条中的一环进行建构。
书中关于龙的设定细致入微:它如何飞行、如何发光、为何能喷火,它的生殖方式、掠食逻辑乃至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方式,都被赋予了近似真实生物学的想象支撑。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作者甚至设定了“龙的天敌”——这打破了“龙是终点”的常识,使它回归生态系统之内。这种处理方式使龙不再是“高于世界”的存在,而是“隐于世界之中”的遗留物。
这是“去神话化”,但不是“去魅”。
“我在寻找龙,但我其实是在寻找我父亲”
《龙之变》不仅是一本生物学幻想小说,其实也在讲最简单的故事。
郦逍的旅程,看似在寻找龙,实则在重走父亲的足迹。这种“晚熟”式的亲子理解,不靠激烈对话、不靠回忆闪回,而是靠旅程中的层层叠加与慢慢对照。同样,老周的线索也不是“英雄主义”或“渔夫传奇”,而是一次普通老人的精神脱壳。他面对的不是一头龙,而是自己的衰老、无力与传承。
父与子、旧与新、科学与神话、知识与信仰,这些冲突在《龙之变》中都未被刻意夸张。但你会在每一次人物沉默中、每一次地理裂缝出现时,感受到某种断裂的东西正在被重新缓慢搭上。在热衷“赛博朋克”“未来战争”“太空歌剧”的全球科幻叙事潮流中,《龙之变》显得异常安静。它不喧嚣、不炫技、不故弄玄虚,也没有救世主或者世界毁灭的大爆炸场面。
这种安静背后,是作者想告诉我们:幻想,不一定非得指向未来。它可以是一种对本土历史与神话的再探,是一种“回头看的科幻”。我们都在寻找一些东西——可能是遗失的家族记忆,可能是无法命名的孤独,也可能是一种对世界曾经完整过的想象。
而“龙”正好藏在这些寻找之中。
简介:背包客郦逍无意中发现祖父遗留的一幅神秘地图,地图标识之处竟与地球任何地方都不相符。父亲去世后,郦逍根据父亲笔记的指引来到青藏高原,不料竟意外进入地下巨大空洞,在那里他发现了神话中的生物——龙,以及看似平凡的父辈身上的秘密。而这一切,早在千年前郦道元《水经注》的隐藏章节里就埋下了伏笔。
《龙之变》8.11正式上市,欢迎和我们一起寻龙。
◎雨果奖得主 海漄×银河奖得主 分形橙子
联袂书写关于龙的奇绝幻想!
◎《水经注》隐藏章节 家传诡异地图
青藏高原地下空洞 龙的神秘天敌
◎你年少时,是否做过寻龙的梦?
发布于:北京市仁信配资-低息配资平台-浙江配资网-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